中國郵箱網訊 10月8日消息,不要著眼于互聯網的下半場,而要放眼互聯網的下一個大場。
騰訊正開始歷史上第三次組織架構變革,我想談談騰訊再聚焦的問題。20歲了,可以考慮再聚焦了。
2017年3月3日晚馬化騰記者見面會,有媒體報道,用了個題目叫“騰訊最大的焦慮是技術”。
最近幾年連續和馬化騰在兩會期間見面。猶記此前的一年,馬化騰強調,騰訊在戰略上專注做連接和內容,當然還有“半個”金融。此所謂“兩個半”戰略。接下來馬化騰在2017年提出騰訊未來要做的是一家科技公司,這意味著騰訊下一個大的轉型,其實就是要解決“連接之后”做什么的問題。
聽馬化騰談騰訊戰略聽馬化騰談騰訊戰略
具體在戰略和公司定位上,騰訊到底在“連接之后”做什么,恐怕要定義何為科技公司,或者看騰訊眼里的科技是什么。
2017年之后,騰訊視角下的“科技”慢慢浮出水面。一種說法是定位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助其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另一種說法是扮演三個角色:連接器、工具箱和生態平臺。
2018年4月,馬化騰曾將騰訊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歸納為“一三五七”:一個目標,三個角色,五個領域,七種經濟。“一個目標”即成為“數字化助手”,助力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三個角色”指騰訊要專注做三件事,做連接、做工具和做生態;“五個領域”是指騰訊的“互聯網+”要加在五個領域上:民生政務、生活消費、生產服務、生命健康和生態環保,所謂“五生”轉型升級;“七種工具”則包括公眾號、小程序、移動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云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以及安全能力等數字化工具。
其實不管一三也好,五七也罷,世界上大致只有兩類公司:技術驅動型公司與需求驅動型公司。既然騰訊提出轉型,恐怕之前,無論是騰訊自己,還是外部公眾,對它的認知都更偏向商業公司,也即需求驅動型公司。
那么這兩類公司究竟有什么不同?我理解首先是管理哲學的不同。我把技術驅動型公司的管理哲學叫做“先造鑰匙,后找鎖”。
鎖與鑰匙的管理哲學 (alara teoman /繪)
技術驅動型公司基于公司的技術能力去推動開發新產品或服務,而不是基于已被證明了的需求。實際上它的每一個突破性創新都是基于技術驅動導向。馬化騰自己說過:“掌握技術才能保證戰略制高點,否則當一個浪潮來了的時候,為什么有的能做到,有的做不到?技術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東西。”說明他其實對此心里是明白的。
技術的突破,很可能不來自用戶需求。因此技術驅動型公司不能做需求尋求者。后者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世界一流的消費者和用戶洞察能力。前者需要本能而后者需要理性。
你或許會說,蘋果是一家典型的需求驅動型公司。錯了。來看一下蘋果成功的法寶:
— 獨一無二的消費體驗
— 極其直觀的用戶界面
— 時尚的產品設計
— 偶像級的品牌營銷
除了最后一條,其他都和技術驅動型公司相關,和本能相關。
在中國,由于需求巨大,每個高科技巨頭可以同時是互聯網、軟件和設備公司。對于它們來說,其他行業的數字化程度普遍偏低,信息、娛樂、零售乃至金融等都很容易進入,互聯網可以毫不費力地滲透到實體經濟領域。產業而外,它們還大舉滲透民眾生活。
連接+內容,互聯網+,騰訊的定位在此。BAT的商業帝國實質上都是建立在中國這個商業基礎十分薄弱的荒原之上,所以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們需要四處圈地占領。它們想做的就是用互聯網補齊缺失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商業基礎。這是一個“到處是鎖,但缺少鑰匙”的環境。
在這個意義上,騰訊和阿里沒有區別。如果非要區分,它和阿里的區別或許僅僅在于,阿里往往親自下水去玩,騰訊則像富家孩子,站在水邊給好處讓窮小子替自己玩。
騰訊很想轉型,但這兩年,它沒有指點科技方向,沒有展開清晰布局。唯有產品代表公司說話,可以說是一個產品公司。
騰訊的產品代表公司說話
騰訊還沒有證明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
成功的創新者專注于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將他們的努力和資源分散在不那么重要的能力上。創新領導者和企業戰略家的工作不僅僅是選擇哪些能力來關注,他們還必須決定哪些不重要。
數據算法;云服務;虛擬現實;零售技術;無現金社會;認知計算(機器學習,深度學習,NLP,AI);物聯網;對安全和隱私的意識覺醒;內容的個性化體驗……在所有這些方面,騰訊離一個游戲顛覆者還遠。因為它還在忙著找鑰匙開鎖,忙著通過滿足消費需求賺錢。
話說到此,我必須要修正一下兩類公司的說法:世界上除了需求驅動型和技術驅動型公司,還有第三種公司:使命驅動型。
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勿忘追求使命。解決了利潤之后,更要解決使命。以此為本,才能做到,開發的每一款產品,滿足的每一個需求,都是為了讓公司更接近實現自己的使命。
滿足的每一個需求, 是為了讓公司更接近實現自己的使命 (Dan Bejar /繪)滿足的每一個需求, 是為了讓公司更接近實現自己的使命 (Dan Bejar /繪)
騰訊有了不起的公司使命:通過互聯網服務提升人類生活品質。希望騰訊在已經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后(那一點股價波動算什么),能夠成為真正偉大的公司。
打造下一代基礎設施而不是完善已有的基礎設施。不要著眼于互聯網的下半場,而要放眼互聯網的下一個大場。
在這個意義上,我不是很關心騰訊事業群的多寡與合分,我關心騰訊新成立的那個技術委員會。
文章來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