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夢蕭
BT財經原創文章
頭圖來源丨創客貼
云計算是數字經濟的底座,它的價值無可估量。
互聯網巨頭亞馬遜在2006年首次推出云計算,這是云計算在世界范圍內首次登臺,隨后知名科技公司谷歌和IBM相繼跟進開始布局云計算,云計算開始被迅速推廣。
2009年9月,阿里云成立,是中國國內首家云計算公司,馬云在和王堅密談之后,決定搞阿里云,并且表明態度,“每年投10個億,先投10年,做不出來再說。”
馬云當時說:“如果我們不做云計算,將來會死掉。”此時的阿里云還被國內眾多科技公司質疑,比如騰訊和百度對云計算一直持觀望和質疑態度,馬化騰在2010年3月的中國IT峰會上表示云計算尚為時過早,可能需要幾百年甚至一千年,李彥宏則直接表示云計算就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意。但華為還是在2011成立了華為云,開始布局云計算。
隨著2012年亞馬遜AWS的云計算營收超過20億美元,才真正改變了云計算市場的格局,李彥宏和馬化騰隨后作了“亡羊補牢”,百度在2012年啟動百度云,騰訊不甘落后,2013年推出騰訊云,除此之外,中國電信天翼云、金山云、Ucloud、青云等也進入云計算,自此中國云計算的角斗場正式形成。
阿里云在中國云計算市場建立了先發優勢,在新一輪較量來臨之際,誰會成為下一個阿里云?
四強爭霸,阿里云份額最高
阿里為什么要做國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馬云為什么會說不做阿里云他們會死掉?
因為2008年中國互聯網迎來了發展高峰,海量的數據爆發,最先撐不住的就是阿里。阿里當時的狀況是無限接近爆機,每天早上八點到九點半之間,阿里服務器的使用率都會飆升到 98%,離爆棚就差兩個百分點。顯然,傳統的IOE架構已經無法滿足阿里處理大規模數據的需求。這才是阿里云率先一步的根本原因。
2016年以前,阿里云由于起步較早,一直處于領先階段,2016年阿里云取得55.66億元營收,成為國內云計算領域頭部企業,在此基礎上阿里云還著眼海外,開始布局海外市場。海外云計算市場規模龐大,據Reportlinker最新預測,2022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4052.96億美元,到2028年將達到14658.18億美元。
在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中國云計算行業獲得了迅猛發展。中國是全球第二大云服務市場,也是增速最快的市場,每個季度同比增長保持在50%左右。2021年,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云計算白皮書(2022年)》顯示,該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達到3229億元,較上一年同比增幅達54.4%。
而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市場規模近4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37.5%,預計2022年將達到554億美元,在如此廣闊的市場前景下,又有互聯網大廠開始入局,2021年6月,字節跳動推出旗下企業技術服務平臺“火山引擎”。
火山引擎也被外界稱為“字節云”,它和協同辦公平臺飛書共同構成了字節跳動對外的To B服務體系,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進入云計算領域,字節跳動也想在這塊大蛋糕上分一杯羹。
在2009年至今,國內進入云計算領域的企業眾多,但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百度智能云依然是不折不扣的頭部企業,四家形成了“四國爭霸”的局面,四家市場份額超過了80%。
據Canalys數據顯示,2022年Q2,阿里云的市場占有率為34%,華為云為19%,騰訊云為19%,百度云為9%。阿里云成為四強爭霸中份額最高的一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占據第一的寶座,雖然字節跳動的飛書發展很快,但相較于其他競爭對手的深耕多年,即便字節跳動的流量資源強大,在短期內都很難改變四強爭霸的局面。
阿里云不光市場份額第一,產品涉及范圍同樣廣泛,金融、互聯網、制造、新零售、醫療健康、交通物流等行業都有涉獵。在依托阿里巴巴平臺的基礎上,不斷推出和升級了多款自研產品和技術,已建立起從底層數據中心到上層產品解決方案的整套云架構。
截至2022年上半年,阿里云營收由2015年的12.71億元猛增至2022財年的745.68億元,八年增長了近60倍,服務客戶超過300萬,并在2022年首次實現盈利,全年利潤11.46億元,這是爭霸四強中首家盈利的企業,為其他云計算企業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阿里云在中國市場的市場占有率第一,在2021年亞太云計算市場,同樣以25.53%的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領先排名第二且是入局最早的亞馬遜近10個百分點。在2021年全球云計算市場,阿里云以9.55%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高于另一巨頭谷歌的7.08%。阿里云已經成為亞太,乃至全球云計算企業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巨頭。
阿里云和字節跳動的相愛相殺
因眾多互聯網行業巨頭相繼進入云計算市場,阿里云雖然在一定時間內都是行業第一,但也不是說阿里云就可以高枕無憂。
據阿里2021財年財報顯示,阿里云的增速已經放緩,財報解釋是因為來自互聯網行業的單一頭部客戶收入下降,而這一互聯網頭部客戶被媒體解讀為字節跳動。因為有消息稱字節跳動終止了與阿里云的合作。作為國內互聯網行業的頭部企業,字節跳動的出走,對阿里云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增幅由58%直降至37%。
字節跳動的主營業務為短視頻,存儲數據需要大量的空間,這一業務量是驚人的數值。有消息稱字節跳動終止在阿里云上存儲數據的交易是關于TikTok的,外界猜測終止合作的很大原因是受美國制裁的影響。
眾所周知,為了拓展海外市場,字節跳動做出妥協,比如將TikTok高管都換成美國人,所有的運營和審核都由美國人處理。以此來證明自己對美國的安全性,在這種大環境下,存儲數據要么使用美國公司的云計算,要么是自己做云計算,面對云計算上萬億美元級的超級大市場,作為互聯網大廠,字節跳動自然也不想將肥肉拱手相似,不僅能夠滿足自身需求還能在市場分一杯羹,就這樣字節跳動的“字節云”誕生了。
火山引擎總裁譚待曾表示,字節跳動自身就是云的大規模消耗者,而且云代表未來方向,字節跳動有能力也有動力去切入這個市場。但有業內人士對字節跳動的云計算并不看好,認為云計算是TO B市場,需要從企業需求出發,形成針對行業的完整解決方案。而字節跳動以運營C端流量為核心能力,在云計算的市場邏輯上就不成立。
以亞馬遜為例,AWS是從公有云市場切入,提供云計算基礎設施。以全面、嚴謹的業務設計,挖掘企業的效率、成本的痛點,并打造滿足企業需求集合的產品。而字節跳動主要在教育、文娛、游戲、智能硬件和企業服務領域較為擅長,亞馬遜那一套在字節跳動身上很難復制。
雖然字節跳動是家“不差錢”的企業,但在云計算領域需要投入重金,且超乎想象,阿里在2015年就一次性投資阿里云60億元,騰訊投入也超百億,百度云也在高研發下發展迅猛,華為的科技含量不用多說,四強深耕多年后已經在云計算市場構建起較深的護城河,形成一定規模的行業壁壘,字節跳動的飛書作為入局的新人,很多地方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即便進入市場,短期內也很難和四強競爭。
而從字節跳動的戰略布局來看,云計算并不是其發展重心,近年來字節跳動的投資覆蓋云服務、行業信息、創業服務和辦公OA等多個賽道。其中投資辦公OA的占比接近一半,不過投資的企業大多是規模較小且估值不算太高,這又和云計算基礎設施的發展規律不相符合。
但在譚待看來,雖然我國數字化發展迅猛,但總體來看數字經濟仍在初期,而云又是數字經濟的底座,不可能會出現一家獨大,多元化是未來云計算市場的趨勢。字節跳動盡管入局較晚,但大賽道還很早,市場還有空間。云市場的多元趨勢將讓火山引擎獲得一部分增量市場空間。
互聯網投資人史保剛認為,從親密合作伙伴再到行業競爭對手,阿里和字節跳動的分手是各自利益的使然,但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字節云作為最新入局者,雖然可以吸取較早入局者的失敗經驗,避免走彎路,卻同樣會面臨很深的行業壁壘,需要字節跳動持續不斷的巨額投入,并要做好很長一段時間虧損的準備。
自主研發才是王道
首家進入云計算領域的亞馬遜從誕生到盈利耗時10年,從這點看阿里云用時12年完成盈利同樣屬于高效。
阿里云從成立之初就沒有選擇復制模式,而是選擇了更為艱難的自主研發,在持續不斷的巨額投入下,阿里云自建了國產“飛天”云計算系統,該系統奠定了阿里云的技術平臺,伏羲調度系統和飛天分布式存儲和盤古分布式計算MaxCompute成為阿里云三大服務。
最早的云計算,是將大量的計算機集中在一起,形成大規模的計算機集群,以此來為客戶提供所謂的云計算服務,這種模式的弊端非常明顯,就是成本太高,需要采購大量的計算機,而這些計算機的使用就會產生大量數據庫,要使用大量存儲空間,除了數據不安全之外還要受制于人,尤其是對阿里這樣業務龐大的企業來說,數據尤為重要,不可能將數據讓給第三方,基于對自身業務自主可控的基本需求,阿里云除了自主研發,別無選擇。
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阿里云選擇了堅持自研核心技術,這甚至成為阿里云一個明顯的標簽。
目前阿里云已經自主研發了飛天操作系統以及神龍架構、含光800、倚天710芯片等,從里到外,阿里云的核心技術實現了百分百自主研發,這些研發在阿里內部長期使用后逐漸打包成為經過實踐的成熟產品。
因為阿里云產品比較成熟,很快打動了眾多企業,上汽集團、小鵬汽車、南方電網、中國氣象局等機構和企業陸續成為阿里云的合作方,這些領域涉及到自動駕駛、工業能源和新藥研發等相關領域,正是這種全面自研且自己“以身試藥”后推出的成熟產品,才使得阿里云的技術水平成為行業的頂端。
“這個行業完全自主研發的難度很大,尤其是從0到1,這可能需要數十億的投入,從始至終阿里云都在堅持自研技術,再通過阿里來實踐出真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自身業務需求,進行技術升級來不斷迭代,這使得阿里云更了解市場。”史保剛將阿里云的市場份額第一歸咎為阿里云的自主研發和更了解市場。
史保剛指出:“雖然阿里云在自研道路上投入了較高的成本,但也為阿里云建立了很高的護城河,實力有限的其他企業想進入這個賽道,也無法和其抗衡。這些自研成果起碼可以使得現階段的阿里云能在諸強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下一輪拼殺:云企出海
阿里云現在已經成為國內云計算的老大,市場份額幾乎相當于華為云和騰訊云之和,是當仁不讓的市場第一。但阿里云的野心不止于此,既要立足中國,又要走向全球。作為中國云計算市場最早出海的服務商,2016年阿里云正式試水海外市場,拉開出海序幕。
目前,經過6年的摸索,阿里云海外市場發展取得不俗的成就,同時也在加速拓展海外市場,這才有了全球市場份額僅次于亞馬遜和微軟的第三排名。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公開表示,阿里云海外市場拓展進度喜人,僅東南亞市場的營收增長就超過60%。未來三年有望助力100家出海企業在海外營收過億。
9月2日阿里又公布了OKKI“獨立站”解決方案,豐富了阿里云的服務業態,在阿里國際站業務風生水起之時,阿里云的出海服務云服務也將追隨時代的風口再次掀起高潮。
據悉,目前阿里云在全球28個地域運營著85個可用區,是全球第三、亞太第一的云服務商,其基礎建設為亞洲之最,服務全球超過400萬客戶。9月22日阿里云發布未來三年投入70億元用于加快海外市場布局的計劃,該計劃將在波爾圖、墨西哥城、迪拜、吉隆坡等海外城市增設6個服務中心,屆時阿里云將擁有2800個網絡節點,運營著超過百萬臺服務器。
通過出海,阿里云逐漸拓展了區域和領地,經過13年的深耕,阿里云加強了云計算的產業落地能力,這是阿里云在四強爭霸中獨占鰲頭的關鍵所在。
總之,中國云計算產業已經頗具規模效應,這使得云服務商,逐漸向頭部企業進行資源傾斜,這些頭部企業在達到某一節點之后,實現成本平衡,將實現快速發展,并憑借邊際效應和成本遞減效應后,盈利是水到渠成的事。
阿里云是第一個盈利的,但肯定不是唯一一個,未來幾年華為云、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或都將迎來盈利的節點,而字節跳動的字節云因為入局時間較晚,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想要盈利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如今,最早進入云計算領域的阿里云正在重新定義下一代云,作為中國云計算的代表,阿里云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市場占有率亦或者生態領域都是國內最大的,但要想實現趕超亞馬遜和微軟,阿里云還需加大海外擴張的步伐。
誰是下一個阿里云現在已經不重要,中國科技企業能立足于全球市場,已經證明了中國云企的技術實力,中國未來需要更多這樣的企業為經濟實體保駕護航。
全行業方案量身打造,我們為您定制行業專屬郵件系統解決方案
購買咨詢:18601335689(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