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網 0條評論 4008次瀏覽 2021年02月20日 星期六 07:59
中國郵箱網訊 2月20日消息 媒體曾經有過自己的輝煌。但在以Google和Facebook的互聯網平臺崛起的沖擊下,這些聚合者已經完全占據了產業鏈的話語權,不斷地蠶食著媒體賴以生存的廣告蛋糕,也令廣大的傳統媒體從業人員的日子越來越艱難。在此背景下,以為作者服務為愿景的Substack橫空出世,逐漸聚集了一大批優質的作者,讓給他們憑借著付費新聞列表直接向訂戶收費,而Substack也靠著10%的抽傭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那么Substack會是媒體的未來嗎?彭博社的一篇文章進行了分析。原文作者:Ellen Huet,標題是:Substack’s Newsletter Revolution Is Coming to Your Inbox
Hamish McKenzie的初創企業Substack Inc.背后的想法似乎沒什么大不了的。該公司提供的工具可幫助作者發布電子郵件新聞通訊,然后那些向訂戶收費的作者那里抽傭10%來賺錢。
這家公司成立的時間是2017年,但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發展勢頭強勁。付費訂閱的數量已經超過了500000,入駐的頂級作家年收入有超過100萬美元。隨著包括Vox聯合創始人Matthew Yglesias以及技術作家Casey Newton在內的眾多知名記者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到這里創辦自己的Substack時事通訊,這家小公司變成了風投家對媒體未來幻想的現實例證。在他們的那個夢想里,創作者會成為自己的小行業,他們會利用新的技術平臺,靠自己的謀略,去戰勝過去自己為了那點薪水而不得不依賴的那些已經不景氣的公司。風投公司Founders Fund的副總裁Mike Solana在去年9月發布的推文中曾說到:“有愿景的15個人用一款清晰、有思想性的產品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媒體的看法,這一點絕對令人驚艷。”
這種肆意的狂熱導致了可預見的反彈。如果自家的員工解綁為獨立作者的話,那些本來就已經衰落的報紙和雜志該怎么辦?新聞通訊會不會威脅到我們所熟知的新聞事業呢?
McKenzie說,他的公司不應該成為這場斗爭的中心。他說:“我們距離過渡到人人都可以擁有如此強烈的觀點還為時過早。圍繞它本身的炒作遠比我們試圖要挑起的討論要大得多。”
但是爭論似乎仍將繼續下去,而且這不僅是因為媒體行業一直渴望把自己的生存恐懼公諸于世。Substack就是更廣闊的一波服務當中的一份子——在這些服務里,創作者是直接從受眾手上接過錢的,不管是利用Patreon跟想聽音樂的人建立聯系,還是通過OnlyFans跟希望有更親密關系的崇拜者互動。對于那些相信未來是訂閱具體的人而不是報紙的人來說,Substack的市場很大。
跟之前的YouTube明星以及Instagram網紅一樣,那些希望以時事通訊為生的人很有可能也要經歷一條無情的分布曲線。頂級作家會掙得可觀收入,就像一些人拍拍視頻狗玩具的推薦視頻或者溜冰的TikToks短視頻就能致富一樣。然后可能會有大得多的作家群體會感到沮喪,因為他們幾乎都沒掙到什么錢。
Substack并不是唯一一個吸引了時事通訊作者的平臺。1月26日,Twitter Inc.宣布已收購作為Substack競爭對手的初創公司Revue,并表示自己會把傭金削減到5個百分點。據《紐約時報》報道,Facebook也在開發自己的新聞通訊工具。McKenzie把這些社交媒體公司的努力比作試圖表現得更環保的汽車制造商和石油公司(編者注:意思是這些舊技術在本質上就是在制造污染,很難實現真正環保的目標),但他也表示自己歡迎競爭。
Substack其他的兩位聯合創始人,CEO Chris Best以及CTO Jairaj Sethi分別負責運營和工程。但是,前技術記者兼自由作家McKenzie通常是公司的代言人。他的自由職業經歷塑造了公司的愿景,也就是為那些工作辛苦又不穩定的編輯分配任務或發薪提供的一種手段。他說:“我想為獨立作者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寫棘手的話題,承擔法律上的風險,當作者就是走上一段孤獨、隔絕、曲折的旅程。”
McKenzie之所以能夠吸引作者,是因為他了解作者的痛苦。他曾在技術網站PandoDaily上報道過特斯拉和馬斯克,后來馬斯克在2014年1月聘請他作為這家汽車制造商的“首席作家”。一年后,McKenzie離開了特斯拉,開始撰寫有關電動汽車行業的稿件。他的工作地點是舊金山的一間一居室的公寓,只有爬梯子才可以進入。
隨著發布日期臨近,法律方面的擔憂改變了該項目,并導致了發布的嚴重推遲。McKenzie說:“寫棘手的話題,承擔法律上的風險,當作者就是走上一段孤獨、隔絕、曲折的旅程。” 這個過程的繁瑣促成了Substack平臺的一個非技術性的功能:為平臺的作者提供法律辯護基金。
這家公司效仿的是Stratechery (技術分析博客、新聞通訊),后者大多數內容只提供給付費訂戶。不過Stratechery的創立者Ben Thompson表示自己,并不需要這項服務。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我很重視獨立性,我個人對Substack這種解決方案永遠不感興趣。” Thompson的不認同點明了Substack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當還有其他更便宜的方法來做同樣的事情時,說服作家繼續跟他們分一杯羹。
招攬作者的任務落到了McKenzie身上,他向頂級作者發動了自己的魅力攻勢。去年夏天,Anne Helen Petersen離開了BuzzFeed ,開始運營一個名為Culture Study的郵件列表。她表示,McKenzie每隔6個月就飛過來找她一次,請她入駐Substack,這樣一直持續了好幾年,最終她同意了他的“求愛”,在這里設立了一個付費的郵件列表。
隨著Substack不斷地從其他地方撬墻角并選擇精選哪些作者出現在自己的主頁上,Substack似乎正在一步步地朝著自己也成為一個出版物的方向發展。McKenzie拒絕把Substack描述成這樣。他說:“我們既不是在委托別人撰寫社論,也不是讓別人給Substack這個品牌寫文章,更不是在在做編輯或雇用作者。,相反,我們在幫助作者做好寫作這門生意。”
Petersen說,她的確覺得自己是在為自己而不是Substack工作。除了時事通訊之外,她還想知道怎么給自己的訂戶提供雜志風格的攝影、剪輯,以及偶爾來一篇長篇。Petersen說:“我的夢想是能夠付錢給那位編輯,付錢給那位文字編輯,付錢給自由職業者在我的新聞通訊上寫文章。不過后來我想想自己都笑了。因為那樣的話,你就變成出版物的總編了。”
文章來源:36氪 譯者:boxi。